投稿指南
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,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,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,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。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、删节权。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,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。 一、投稿方式: 1、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。 2、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。 二、稿件著作权: 1、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,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,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。 2、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,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。 3、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、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。 4、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,即不允许一稿多投。 5、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: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、复制、摘编、表演、播放、展览、发行、摄制电影、电视、录像制品、录制录音制品、制作数字化制品、改编、翻译、注释、编辑,以及出版、许可其他媒体、网站及单位转载、摘编、播放、录制、翻译、注释、编辑、改编、摄制。 6、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。 7、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,未经我方许可,任何网站、媒体、组织不得转载、摘编其作品。

沉睡8000年的中华第一舟,是怎么保护的?

来源: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综合新闻 时间:2021-04-06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遗址,是考古的精华所在。 古迹遗址是构成我国古代文明史迹的主体,是人类文明史迹的直接建筑主体,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科学研究价值。 展示作为大遗址保护的一种措施,

遗址,是考古的精华所在。

古迹遗址是构成我国古代文明史迹的主体,是人类文明史迹的直接建筑主体,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科学研究价值。

展示作为大遗址保护的一种措施,如何通过适当的展示,在保护古迹遗址不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破坏的前提下,让古迹遗址发挥出现实意义,在当下至关重要。

原址展示的8000年“中华第一舟”

主角:沉睡八千年的“弄潮儿”

世界上最早的漆弓

世界最早的独木舟之一

中国最早的草药罐

中国最早的慢轮修整技术

中国最早的水平踞织机

南中国最早的玉器

南中国最早的家猪

距今约8000年的跨湖桥遗址,记录了新石器时期人类初据下游河口地带的文明状态,跨湖桥人,可能是第一批从山地走向沿海平原的“弄潮儿”。

展厅入口

跨湖桥遗址的发现,掀开了长江下游及东南沿海地区人类文明史的崭新篇章。跨湖桥文化的高度,彰显出浙江先民富有创造力的智慧和力量;跨湖桥先民的实践,有力地证明了勇于探索、走在前列的浙江精神源远流长。

“勇立潮头”——跨湖桥文化主题展介绍

困境:保护困难重重

跨湖桥遗址海拔仅为-1.5米,处于海相沉积层。

跨湖桥遗址发掘现场

跨湖桥独木舟自2002年出土后,引起了国内外专家的高度重视,围绕“异地保护”和“原址保护”展开了讨论。因独木舟及加工现场相关底层蕴含丰富的考古信息,多数专家主张实行“原址保护”。

但是,如此大体量的木质文物,在野外进行原地保护困难重重,而且出土的独木舟平均厚度仅2.5厘米。尽管考古工作人员采取了系列措施,如:搭建500多平米临时钢结构保护棚、杀菌用药等,但是独木舟还是出现了色泽变黑、裂纹增加等劣化现象。常规技术难以解决遗址和独木舟的保护问题。

十年磨一剑:重重技术攻关

2003年,全国各地专家参加原址保护可行性方案论证会

跨湖桥独木舟的保护,从它出土的那一刻就开始了。

为了保护独木舟及其相关遗迹,尽可能多的保留遗址反映的考古信息,最后经国家文物局批复,跨湖桥独木舟遗址进行原址保护。

2004年,“跨湖桥独木舟遗址原址保护工程可行性方案研究”课题组为了制定独木舟原址保护脱水方案,采用全谱等离子激光光谱法(ICP)和离子色谱法(IC)对独木舟及遗址环境进行检测。检测结果表明,跨湖桥遗址环境的硫酸盐含量比近海海水都大,独木舟的含盐量大于印山大墓木椁底木及10种南方生材的平均含量,遗址含水量也大大超过所在的湘湖湖水及地下水含量,脱水脱盐任务艰巨。

现在的遗址出土文物或尚在研究,或仍谜埋土下,独木舟静静躺在玻璃钢槽内,经过十多年的脱水脱盐保护施工,目前已到了自然风干阶段,保存状况良好。

独木舟遗址的原址保护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,涉及学科广、参与专家多、时间跨度长。

2003年开始,以陈中行研究员为首的课题组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,并制定了一系列可行的保护工作方案:

(1)建设四面体的隔离墙。

(2)尽快实施对独木舟的脱水、杀菌、加固、脱盐和脱水定型工作。其中,保湿方法由喷洒改为浸泡,使用PEC复合材料,配备恒温恒湿机组,尽可能减少温湿度变化对独木舟等文物的损害。

2004年,原址保护工程方案进一步细化和论证。

2005年,跨湖桥原址保护正式进入工程实施的重要阶段。

2006年,实施完成疏干排水地质工程。

2007年,跨湖桥遗址防洪防水保护工程批准实施。

2008年,跨湖桥遗址保护厅工程建设完成。

2009年,跨湖桥遗址博物馆建成开放,同时对保留土遗址、文化层及独木舟周围部分土体实施化学加固。

2010年,对独木舟四周软土地基采用电化学桩法加固、对遗址微生物侵蚀情况展开全面调查和综合治理。同时,独木舟PEC含量达到要求,开始实施有控风干。

2012年,遗址保护厅屋面保温除湿工程正式启动。

2013年,“跨湖桥独木舟遗址微生物危害综合防治研究”课题顺利结项。

2014年,“跨湖桥遗址潮湿环境综合保护技术效果监测”课题立项。

2018年,“跨湖桥独木舟及相关土遗址的精密监测和响应措施研究”课题立项。

文章来源:《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》 网址: http://www.zhsyzdyzlzz.cn/zonghexinwen/2021/0406/764.html



上一篇:中华古文明真的来自西亚?三星堆博物馆石锤来
下一篇:中华奇石丨广西——桂林鸡血玉:解析

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投稿 |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编辑部|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版面费 |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论文发表 | 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19 《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